学院首页
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全球粮食体系与安全”分论坛——汇聚国际智慧,共筑粮食安全
2025-10-202025年10月17日,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全球粮食体系与安全”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及中国人民大学团委联合承办。论坛汇集了来自全球的学术专家、国际组织代表和媒体代表,围绕“全球粮食体系与安全”主题展开,聚焦政策协同、技术创新与青年参与三大维度,深入探讨粮食安全、粮食韧性及供需平衡等核心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吕捷主持论坛,学院副院长毛学峰做会议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李明出席论坛并致辞。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高级项目专家凯伦·马丁内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建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做主题报告。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安德烈·路易斯·费雷拉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陈一铭,作为青年学子代表进行了成果分享。
李明表示,面临气候危机、地缘冲突、发展转型三重挑战,粮食安全议题与全人类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休戚相关。在这一系列严峻挑战下,中国以大国观为引领,实现产量韧性攀新高、科技驱动质效双增以及治理体系迭代升级。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坚持深耕理论创新,提炼乡村发展经验范式;推动跨学科融合,开展相关研究;培育青年力量,推动中国经验国际化,鼓励青年投身全球粮食治理。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贡献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
主讲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做了精彩报告
凯伦·马丁内斯阐述,亚太地区农业是民生与经济的核心,但受气候变化等影响,该区域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她强调亚太地区各国可通过共享技术、经验与策略,加速打造韧性强、包容性高的气候智能型粮食系统,推进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零饥饿及气候行动目标。凯伦·马丁内斯指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仍需技术之外的支撑,包括稳固的伙伴关系、支持性政策和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等。
李建伟围绕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展开,指出全国人口近年进入趋势性拐点,乡村人口老龄化加剧且未来常住人口将持续下降,随之带来了劳动力供给缩减、经济增速下降、留守老人养老难、农民工增收难等挑战。他强调乡村振兴需聚焦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针对性提出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推动规模化经营等应对思路。
胡向东核心聚焦 “食物供需适配” 与 “农业高质量发展” 两大问题,分析了多类关键影响因素推动食物需求从 “吃饱” 向 “吃好、吃营养” 转变,并且从多层面剖析了产业升级与供需适配的挑战。他提出,问题解决需要从多维度落笔,通过优化供给侧生产布局、升级仓储物流、加强品质管控、干预食物浪费、加快技术推广、推动规则制定、开展产能合作,推动我国供需结构转变向优向好,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程国强围绕深化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合作展开,指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2024 年全球饥饿人口仍达 6.73 亿,同时全球食品价格通胀高企,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缺陷凸显。而我国以不到全球十分之一的耕地资源与水资源,解决了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粮食供给问题,其经验包括坚守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根本战略以及推动从保障供给向提升质量的转型。程国强还提出深化合作的路径,涵盖加强全球宏观政策协调,深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完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支持,构建高效包容的区域合作平台等重要举措。
首届全球发展公共政策青年创新大赛冠军团队代表、比利时鲁汶大学硕士研究生安德烈·路易斯·费雷拉,他的演讲题目是:变废为宝——为肯尼亚粮食安全与气候韧性打造的移动循环食品生态系统。他提到以移动太阳能单元将剩余食物转化为耐储产品,结合AI优化库存与路线,减少浪费并助力社区发展。他还强调模块化技术应与公共政策整合,实现粮食安全、气候韧性的可持续发展。安德烈同学的实地实践分享,体现了技术创新在解决实际粮食问题中的价值,为构建韧性粮食体系注入青年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陈一铭,探讨了关于“开放经济与政策干预下中国粮食价格的形成”的主题内容,他提到中国粮食价格形成呈“政策-市场”二元驱动:强保护价时期国内收购市场主导,弱保护价时期国际市场主导。国际宏观经济波动通过汇率、石油等传导至粮价,玉米受影响大,需注重储备调控的干预边界。陈一铭同学为大家分享了中国青年如何立足本土实践,为粮食安全贡献智慧。
本次论坛旨在搭建一个集国际视野、政策协同与青年智慧为一体的学术交流平台。粮食安全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考题,与会专家学者们通过深度研讨,共商如何以创新协作增强全球粮食体系的韧性与可持续性,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人口结构转变和地缘冲突影响等共同挑战,为推动全球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建言献策。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力求将“全球共识”转化为“集体行动”,共同为实现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