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2025通州开漕节系列城市活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开幕。本届开漕节以“通漕天下,开运大吉”为主题,首次设置学术研讨环节,开幕式现场发布大运河乡村振兴指数等一系列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朱信凯出席该活动。
2024年朱信凯领衔的课题组发布了首个中国乡村振兴指数,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指数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总要求,对标“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总蓝图,在深入多个省份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联合攻关,提出了一套多维度系统评价省域、地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和潜力的指数体系以及区域案例解读,为在乡村振兴领域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产生具有引领性的学术成果奠定了重要数据资料基础。
大运河乡村振兴指数是首个基于河流流域沿岸的乡村振兴指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大运河的当代价值已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文化遗产范畴转向集农业全产业链赋能、农村空间重构和农民文化认同培育为一体的多维复合系统,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与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历时三年,构建了大运河流域“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指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振兴领域的一次学理化探索和应用型实践,具有“尝试采用统一评估框架为乡村振兴进度提供量化参考”“系统研究并设定2035年乡村振兴的目标值”“基于公开数据开展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三大特点。

课题组执行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陈传波发布首届大运河流域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显示,大运河流域各省级行政区乡村振兴水平领先于全国水平。2022年大运河流域省级行政区乡村振兴指数平均值为83.5,大幅领先全国乡村振兴指数平均值的72.5。在全国乡村振兴指数排名前5的省级行政区中,大运河流域各省、直辖市占4席,发挥着领跑示范效应,朝着向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一目标稳步推进。大运河流域地级市和县级指数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均值。
本次“大运河流域乡村振兴指数”发布会为2025通州开漕节系列城市活动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通州校区管理部和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共同协办,共同为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