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2025-11-25


场地.jpg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学科的创新发展路径,2025年11月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北京农林科学院原院长李成贵,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辽宁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仇焕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程郁,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何忠伟,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倪国华,中央民族大学规划处处长吴本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吕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军,中国农业出版社期刊出版分社副社长贾彬,新华社瞭望智库研究员李亚飞等参加会议。会议由毛学峰主持。

李成贵.jpg
李成贵作主旨发言

李成贵以“乡村之美及其价值”为题作主旨发言,指出乡村美学学科建设需立足主客观统一的核心认知,以乡村有形之美等客观存在与审美心理体验等主观感知为研究对象,依托哲学思维明确自然、意象、心灵等核心概念及逻辑关系,秉持诗意化的语言表达原则构建学科体系;乡村发展正处于传统农耕文明解构与现代合意建构的转型阶段,需顺应空间资源优化需求推进村庄集并与人口集聚,以市场为导向有序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借助政策创新与支持保障,实现乡村空间价值提升、功能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合意建构目标。

林万龙.jpg
林万龙作主旨发言

林万龙以“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题作主旨发言,提出需通过构建清晰的数据产权制度、高效适配的产业组织模式与包容可及的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开放的 “新三农” 政策体系、灵活的农业公共管理体系与交融的农业科技体系,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最后结合范式转换理论,强调农经学科需突破传统思维,以 “通、专、新、融” 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等改革适配农业农村发展新态势。

仇焕广.jpg
仇焕广作主旨发言

仇焕广以“乡村振兴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作主旨发言,以土地分类体系为分析框架,聚焦乡村振兴进程中土地管理的核心矛盾与实践困境,系统剖析了耕地与园地、林地等农用地类型转换、耕地与农业设施用地认定冲突、耕地与建设用地转化失衡等关键问题,揭示其成因来源。梳理了现行相关政策安排,最终提出需通过扩大基本农作物目录范畴、完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机制、规范宅基地与集体公益性用地向经营性用地转换路径、明确相关土地资格权与退出及收益分配机制等建议,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程郁.jpg
程郁作主旨发言

程郁以“‘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形势研判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着力点”为题作主旨发言,明确农产品需求向品质化多样化转型、供需呈现结构性失衡、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农业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升级及农村人口减少与村庄形态演变的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剖析了气候变化、绿色转型、科技创新、城镇化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需以建设农业现代化大产业、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提升惠农政策效能为乡村全面振兴着力点,并强调新农科发展应依托多学科融合、聚焦中国独有难题、立足全局统筹及实践导向的理论创新,为新时期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新农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新农科与新文科的交叉融合”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学院官方微信

党委邮箱:nongfadw@ruc.edu.cn

院办:010-62511061

团委:010-62511062

教务:010-82509135

同等学力/在职培训:010-62517773